《朋友要分類?!─好友、摯友、泛泛之交》
以前覺得「朋友越多」就是對「人氣」和「能力」的肯定,所以崴爺交朋友幾乎是來者不拒,偏偏崴爺講義氣、心太軟的個性,常常幫自己惹來許多「麻煩事」。
每天要花很多時間,聽朋友發牢騷、說些五四三,要應付接應不暇的朋友聚會,有時還得借錢給朋友,為了「這些朋友」常常把崴爺搞得又累又忙,正經事沒做半件、卻惹了不少麻煩事。
於是崴爺開始調整交朋友的方式,沒意義的聚會就不去、有些朋友就盡量減少聯繫,讓自己的時間和腦袋能更專注在事業上。
「朋友交遊,固有深淺,若泛然之交,一一要周旋,也不可。」
關於「交朋友」的道理,崴爺也是花了三、四年才領悟。
阿里巴巴創辦人「馬雲」說:再窮也都要站在富人堆裡,因為即便你現在還不屬於這個階層,耳濡目染了周遭成功人士的思維、處事方式,自自然然就會慢慢脫離開原本圈子的心態和行為模式。
雖然「馬雲」的說法有些偏頗、過於現實,但卻也有幾分道理。成功之人常來往的朋友通常也都是成功之人,而懶得為事業、未來努力的人,身邊的朋友也大多是一個樣,只會在一起抱怨生活艱難、工作辛苦,用消極心態在互相影響。
「物以類聚,人以群分」,崴爺看到了一篇文章教人如何「分類好友」,覺得很受用,想和大家分享;如果各位創業家們對交朋友不懂得如何拿捏,可以試著列一張「人際表格」,把身邊的朋友分成三類。
【第一類:好友】
對成長有幫助、有智慧和人生經驗可以給你參考的成功「前輩」;能夠與你交換意見、展開討論、並肩前行的「同輩」;把你作為模範、需要你指導的「後輩」。
【第二類:摯友】
沒什麼特別抱負、才能,卻真心待你好的交心摯友。
【第三類:泛泛之交】
其他的朋友就歸在這另一類吧!
前兩類朋友你可以多放時間相處,而第三者則保持聯繫和友好關係,不用深交。但如果這當中存在著那種「非常負面」、「見不得人好」,總想將你往懦弱、畏首畏尾一面引導的人,那麼不要猶豫,趁早把他踢出你的人生。
崴爺體悟到,交朋友就像「穿衣打扮」,穿戴帶過多的服飾配件,反而會弄巧成拙;其實簡單乾淨的白T、牛仔褲,再配上一個重點配件,就能讓人好看,交朋友也是如此,「貴在精,不在多」。
#我是崴爺